親子溝通專區
親子溝通有絕招之三 釋出“主導權”
2021-02-25
親子溝通有絕招之三 釋出“主導權”
不知道前兩篇分享的幾個方法有沒有讓大家每天一成不變的行程變得更有趣呢?  今天要繼續跟大家分享讓孩子更願意配合的超實用小妙招喔!         

3. 讓孩子"做主"
許多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碰到的一大困境是: 無論怎麼哄、孩子就是不願意配合,好像就是刻意要跟爸媽做對。 這種時候,潛在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孩子想要有掌控權。因此,我們可以試著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做主"。您可能感到奇怪,難道這麼小的小小孩就有所謂的"控制欲"嗎?  沒錯,感覺有"控制權"(in control)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 要讓幼兒更有配合的意願,我們就必須滿足他們的"控制慾"。 不過如何拿捏箇中的界線,就需要靠家長不斷的練習與嘗試,並在錯誤中學習了。 最可行的方法之一,是由大人先界定需要完成的事項,在讓孩子決定達成目標所需的細節。 長久下來,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可以讓大人省去不少負擔。 舉例來說: 如果每天早上孩子總是跟你盧說不想穿外套,就可以試著做一個"溫度表"。 跟孩子一起做勞作,先畫一個大大的溫度計,然後在幾個指標性刻度旁邊標上相對應適合的衣著。 在30攝氏度畫上一件T恤、26度是薄外套、24度是夾克、20度是毛衣、18度以下是大衣....以此類推。 每天早上依據當天的氣溫,由孩子決定該穿怎麼樣的衣服出門。 當孩子得到了該穿什麼的決定權後,往往再也不會吵著不穿外套了。 

另一個很多人用的好招就是利用色塊計時器(圖)或是沙漏來幫助孩子增加"時間感"。 許多家長與孩子溝通時遇到的最大困擾之一就是孩子對於"時間"的認知。 當家長告訴孩子: "你只能再玩五分鐘!"、"碗裡的飯限你十分鐘內吃完!"、 "每個小朋友只能玩十五分鐘!"時,孩子對於那些時間段的其實是沒有概念的,導致最後還是哭鬧收場。 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孩子對於"時間"的感知跟我們很不一樣。 在這個凡事講求效率與速度的年代,大家更習慣在更少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事情。 於是大人每天一起床就是趕趕趕。 而孩子不一樣,他們的世界中充滿的是: "挖~不知道把椅子上的衣服拉下來會怎麼樣"、"咦.....那邊有一隻蒼蠅耶....."、"不知道如果爬到架子上,架子會不會倒下來?"  所以用我們成人面對每天生活,面對世界的"效率與速度"來要求孩子"配合"其實本質上就是困難的。 這也是為什麼家長常會覺得溝通無效或是失敗。 這時候,不妨用透過色塊計時器,比如說"半圓形的紅色/藍色"(代表30分鐘)、“3片披薩大小的紅色/藍色"(代表15分鐘)、"2片披薩大小的紅色/藍色"(代表10分鐘),取代我們慣用的時間單位,讓孩子"見證"時間的流逝,增加他們的"掌控感"。  藉此讓他們更願意配合大人跟他們溝通的 "只能再玩一片披薩的時間"(5分鐘)。 而沙漏也是類似的道理,看見沙子慢慢流下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對於"剩下多少時間"更有感。  當大人說"時間到了喔!"的時候,也比較不會反抗,而是欣然接受。

4. 提供孩子更多"資訊"
另一個好用的技巧是提供孩子"相關資訊",並讓他們自己找出兩者之間的連結,而不是單純的下指令。 透過這個方式,孩子不但可以透過"自己找出兩者之間的關係"來找到掌控權與成就感,長期下來也可以幫助孩子訓練整合力與決斷力。
以下提供幾個例子:
- 與其說: "別一直敲鍵盤! 你會把他弄壞!" (因為孩子一定會回答: "我才不會")
  嘗試說: "鍵盤都很脆弱喔! 禁不起一次任何的敲打碰撞"
- 與其說: "你用完膠水又忘記蓋蓋子了!! 跟你講過多少次了!"
  嘗試說: "沒蓋蓋子的話膠水很容易乾掉喔!"
- 與其說: "快點戴上安全帽/繫上安全帶! 不然就不帶你出門了喔!"
  嘗試說: "警察叔叔規定每個人都要戴安全帽/繫安全帶。 所以你必須配合喔不然我們沒辦法出門。"
- 與其說: "你在幹嘛啊! 不可以亂丟餅乾在椅子上!"
  嘗試說: "餅乾放在椅子上的化會被坐碎喔~"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小技巧有一個額外的好處: 當他不管用的時候,大人往往不會太生氣。 因為當在我們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指令,孩子又不願意配合時,家長感受到的是直接的反抗。 但當我們給的是"資訊"而非指令,孩子又不願意配合時,我們可以無縫的嘗試其他的方法,相對也不較不會失去耐心。

5. 用"單詞"或是"一個動作"取代整句話
在育兒的過程中,其實每天吵的事情往往都是一再重複的上演。 從一早起床、穿衣服、吃早餐、準備上學、出門、寫作業、玩玩具、收玩具、該洗澡了、上床睡覺.....家長常為了讓孩子順利配合這些每天都必須run的行程而精神耗弱。 “我不知道為什麼這些每天都要做的事情還可以有這麼多插曲.....講過幾百次的事情我還是要繼續講.....快發瘋了" 一位家長曾說。 其實,在家長們對於每天重複唸/罵/吼同樣的事情感到厭倦的同時,孩子對於這些語句和內容也常常聽到很膩,以至於聽到的第一反射就是"反抗"。 舉例來說,當你好不容易洗完碗後被唸: "你看這些菜渣! 跟你說過很多次洗完碗的時候要記得檢查水槽裡面有沒有殘留的菜渣.....不然隔天一早廚房還是會有異味!  水管也很容易阻塞.....為什麼總是忘記啊!" 還是簡單的: "菜渣" 兩個字呢?  是不是聽到後者,比較不會立即性的激發"反抗反射呢"呢?  這是因為當你用簡單的單詞取代一整句話的指令時,你傳達出的是一個"提醒"的態度,而非指責。 孩子也比較不會接受到”被認為不負責任、懶惰、故意不配合”的暗示性指控。 事實上,當我們用了單詞取代整句話的時候,家長與孩子在面對這件"需要被檢討"的事情上,雙方的態度也獲得了顛覆性的改變: 從"互相責怪"變成"共同把這件事情做好"。 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化被動為主動,自願性的負起責任。 不過千萬要記得使用的單詞最好是名詞而非動詞,否則聽起來就來是會有"被命令"、"下指令"的感覺。
下面提供大家幾個例子:
- 與其說: "快點綁上安全帶!",試著說: "安全帶~"
- 與其說: "把外套從地上撿起來吊起來,每次一回家就亂丟!",試著說: "外套~"
- 與其說: "出房間要關燈關冷氣,跟你說幾百次了!",試著說: "燈跟冷氣~"
- 與其說: "吃飯前要先去洗手! 髒死了!",試著用手比出洗手搓手的動作
- 與其說: "快去刷牙準備要睡覺了!",試著做出刷牙的動作
嘗試幾次後你會發現,這招的好處是,不論你當下心情是好是壞,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溝通。 假設你已經跟孩子講過很多次要把外套吊起來,卻還是看到一件剛洗好的外套穿過一次後就被丟在地上還被踩過去,你還可以仰天長嘯: "外~~~~套~~~~~!!!!!!" (發洩情緒的同時,也不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
  希望今天的小分享有提供各位家長們一點點小幫助。 育兒是一條很辛苦的漫漫長路。 當覺得很挫折疲憊時,不妨試試看換些方式溝通,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