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專區
親子溝通有絕招之一小小孩有會有“情緒”嗎
2021-02-25
 親子溝通有絕招之一:小小孩有會有“情緒”嗎?
今天要為家長們介紹一本專門針對與小小孩溝通設計的書。  會發現這本書"How to talk so little kids will listen” (“讓小小孩瞬間聽話的說話公式:2~7歲小孩溝通指南,不動氣、不恐嚇,輕鬆化解15個天天都上演的失控小劇場”)是來自歐美YOUTUBER Emma 在IG動態上的分享。 Emma是一位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的仙女媽媽,育有一個2歲多的女兒茶梨。 每次在Emma上傳的影片中看到她與茶梨的互動,總是能激起我對跟女兒好閨密充滿無限嚮往。 原本以為這種關於親子溝通和教養的書籍內容,一定都逃脫不了難以實踐的高大上理想和枯燥的理論。 沒想到開始聽這本書後,整個欲罷不能,聽得興味盎然。  這本有聲書不但請了兩位作者分別朗誦自己撰寫的部分,其中親子溝通的真實案例片段也請了多位專業的配聲員,生動地傳達出父母和孩子面對生活中不同衝突與協調時,擦出來的火花。  整本書聽下來不但娛樂效果十足,更獲得了許多有用的溝通利器。  更特別的是,我發現內容中的許多溝通訣竅竟可以被完美運用在家中的大男孩(老公)身上(誤)。、
 
另一個非常有趣的點是,這本書再次應證了"家學淵源"這個道理。  作者的母親Adele Faber是位非常有名的親子溝通作家,最暢銷的作品為1999年出版的"你會聽,孩子就肯說:親子溝通六大妙方”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how to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而在近20年後,她的女兒Joanna Faber與兒時玩伴Julie King則進一步聚焦於2-7歲的小小孩(little kids)。  在書本的開場白部分,Joanna Faber首先分享了她自己身為親子溝通教母養育長大的孩子,在面對與自己的學齡前孩子們溝通時,所碰到的困境。 大家都期待像她在"完美的親子溝通"環境下成長的背景,能讓她在面對各種在教養上的難題時都能迎刃而解。 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 Joanna告訴我們,在面對跟小小孩的溝通困境時,"解題"(problem solving),還是非常的重要。  這本書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介紹好用的溝通工具,再把這些工具應用於實戰。  針對每個工具,作者也提供了許多真實父母的"使用心得"和帶來的效益。
 
在接下來的幾週,我們將依序分享這些工具。 每次的內容不會太多,期待大家看了後能試用在家中的寶貝們身上,並一起經驗分享喔!  其實這本書也有翻譯成紙本的中文版(有聲書沒有),等不及後續內容的的家長們也可以購入喔!
 
第一部份: 工具百寶箱
第一章: **孩子的"感覺"很重要: 當孩子感覺"不對"時,他們就會行為失常


看到這裡你可能已經在心中翻了一個白眼。 "誰有那個美國時間每天照顧情緒啊!  我們可以直接跳到如何讓孩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嗎? 我不是不在乎孩子的情緒,但天天這樣誰受的了!"  的確,要是孩子肯乖乖聽話,讓每個行程行雲流水的進行,全家的情緒肯定都會很好。 問題是,沒有任何一個特殊開關可以瞬間打開孩子的"聽話模式"。  試想一個情境,你邊煮飯邊反覆叮嚀: 你們可以在客廳隨便玩,就是不可以跑進廚房喔,有火很危險!"後,孩子不但立刻當耳邊風、跑進跑出、還在瓦斯爐邊肆意追逐。  結果你瞬間理智線斷了,開始歇斯底里的狂吼"找死啊! 警告過你了你還進來! 要我講幾次!" 隨之而來的就是一陣乒乒乓乓,喊叫與哭鬧.....
 
我猜其實在大部分的情況中,會導致你理智線斷掉與歇斯底里喊破喉嚨的潛在原因,是因為你工作了一天已經很累了、正掛念著某個重要提案、正在生另一半的氣、剛講完一通令人抓狂的電話,或是剛繳完房貸與信用卡帳單而"kimo鄒拜"。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剛按摩完回家、剛領完紅利獎金、剛結束一個大案子,或是剛跟好姊妹喝完下午茶回家,你應對的方式可能完全不一樣。  搞不好你會一把抱起孩子並溫柔的叮囑: "不可以跑進廚房玩喔! 媽咪在煮飯飯有刀子有火,媽咪會擔心"。
 
所以重點來了: 我們的情緒會反映在行為上,而孩子也不例外。  如果我們不先想辦法照顧他們的情緒,就很難得到他們的配合。  而如果常常需要用"蠻力"(如吼叫,大聲斥責等等)來得到配合,久而久之孩子麻痺了,真正有緊急狀況,好比在停車場或是百貨公司孩子忽然鬆手亂跑,就可能因為習慣成自然而讓這些"蠻力"變得不夠力。 因為孩子們已經習慣媽媽常常這樣大吼,就會無法辨別這次是不是真的"情況嚴重"。 
 
那在實務上,到底要怎麼"照顧孩子的情緒"呢?  大部分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正面情緒"的接受度基本上都很高。  “你最喜歡跟奇奇玩了齁~"、"你最愛喝阿嬤煮的玉米濃湯了對吧~"、"你很期待媽咪肚子裡的小寶寶嗎? 真棒!"  但面對負面情緒,家長常常會不自覺反射性的用"反駁跟質疑"的方式回應。 "什麼? 你最討厭奇奇了? 你不是昨天才說你最喜歡跟他玩"、"你怎麼都沒碰玉米濃湯? 阿嬤煮的捏你不是最喜歡了嗎?"、"你要媽咪把小寶寶塞回去?! 這樣講很不對喔、別再讓我聽到你這樣說了知道嗎?"  家長們習慣反射性反駁負面情緒的根本原因其實基於保護孩子的心態。  他們想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趕走負能量。 畢竟所有的爸媽都期待孩子一直開開心心的。  沒有任何一位父母會想讓負能量靠近自己的心肝寶貝。
 
讓我們換位思考資一下。 試想,你前一天晚上沒睡好,隔天一陣兵荒馬亂好不容易把孩子送上幼稚園後,你抓緊幾分鐘的空檔到便利商店買早餐跟咖啡。 這時候在結帳櫃檯碰到同事,你隨口抱怨幾句: "好不想上班喔~~每次開會都在鬼打牆浪費時間。 我現在只想回家躺著追劇訂ubereats。"  這時候如果你同事立刻反駁你的情緒並對你的"不負責任"表示不認同: "ㄟ~~不要抱怨了啦! 開會沒那麼糟啦別這樣說。 我保證你到公司感覺就會好很多了啦!  來嘛~~你的微笑在哪裡~~?"  或試圖給你建議: "喂! 給我打起精神來。 你需要這份工作。  別喝咖啡了對身體不好。 喝點高纖的無糖豆漿補充植物性蛋白質,進公司前要把狀態調整好知道嗎?"  甚至是充滿正能量的精神喊話 "嘿~ 沒有任何一份工作是完美的啦! 人生就是這樣不是嗎? 抱怨是沒用的~~別讓負能量牽著鼻子走。"  更糟糕的是,開始把你跟其他人做比較: "你看看愛+,她每天上班都開開心心的。 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愛+都會超前佈署,每次開會前資料都準備的超齊全。  還是你最近家裡有發生什麼事?  你睡不好一定是你每天都追劇到太晚.....啊! 偷吃消夜齁?”
 
假設你得到的回應是以上任何一種,你還會想跟這個同事聊天嗎? (應該是想巴他的頭吧)。  你應該會先在腦海中翻了無數個白眼,下次不小心在走廊或茶水間喵到的時候也會光速避開。  如果真的被迫要互動,應該也絕不會想分享心情,而是隨口哈拉一些不相干的話題。  沒錯,當負面情緒被對方反射性地反駁後,我們常常會感到很無奈與憤怒,更會大大降低後續想繼續分享和配合的動機。
 
那麼面對負面情緒到底該如何回應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 接受並認可。 假設同事說: “噢~~前一天沒睡好還要上班真的很痛苦......如果碰到開會更煎熬。 要是來一個小的熱帶性低氣壓讓大家可以放颱風假該有多好~" 這樣的回應是不是給人感覺好很多呢?  當你感到被理解後,可能也覺得上班其實沒那麼糟,開會的煩躁好像也沒那麼無法忍受了。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孩子的負面情緒上。  當孩子忽然吵著不想上學,討厭學校跟同學的時候,如果你說: "你不是最喜歡教唱歌的玲玲老師了嗎? 然後你不是才說想每天去學校跟小朋友玩的嗎?"  沒有孩子會回答: "對耶! 還好有你提醒我上學可以跟玲玲老師一起唱歌還有跟小朋友玩!  走吧~" 或在你尊尊教誨:  "寶貝,人生就是不公平呀! 我也不想去上班但我還是得去。 你不想上學也沒辦法”後,回答: "哇! 媽妳說的真有道理。 我剛剛本來很生氣但在聽媽咪解釋人生不公平後,感覺真的好多了.... 謝啦~"  也沒人會在你大吼 "找死啊! 不是叫你不要跑進廚房很危險嗎? 講不聽喔!"後說: "恩....我為什麼要跑進危險的廚房呢?  謝謝媽指出我的錯誤,下次不敢了。"  最後,到底有誰家孩子會在媽媽說 “你看奇奇每次都乖乖坐著畫畫等媽媽,你學學人家!" 後回答: "真的!!  我會好好跟奇奇學習,做個好小孩" ? 
 
大家看到這邊可能會覺得: 好啦! 可是孩子跟朋友同事又不一樣。 朋友同事們可不會尿床、不會搗亂,我也不用每天追著他們跑穿衣服穿鞋、送出門、陪睡......要是我朋友跟我小孩一樣,我們早就絕交了。  話雖如此,但同樣的"接受與認可"負面情緒,有助於溝通與增加孩子的配合度。 以下是我們可以使用的工具: 用語言"認可"負面情緒

當孩子表達出負面情緒或是說出不恰當言語時,可以參考以下的步驟:

1. 抵抗想要立即反駁的衝動
2. 試著去體會和辨認孩子當下的心情與情緒
3. 指出那個情緒,並用一句話說出來
當你採取以上的步驟,負面情緒與負能量的威力就會開始慢慢減弱,釋出空間給好心情與正能量。 舉例來說:
       如果孩子告訴你: "最討厭奇奇了,我再也不要跟他玩!" 別說: "你當然會再跟他玩呀! 他是你最好的朋友,而且好寶寶不可以講"討厭"喔!"  試著說: "挖....你聽起來好像很生奇奇的氣耶~" 或是 "感覺奇奇做了什麼上你很生氣的事情哦~"
       如果孩子抱怨: "可以不要再煮玉米濃湯了嗎? 我討厭玉米濃湯!” 別說: "你不是最喜歡阿嬤煮的玉米濃湯了嗎? 你以前天天吵著要喝耶"  試著說: "感覺晚餐喝玉米濃湯讓你很失望耶~ 你今天想來點不一樣的吼"
       如果孩子跟你哭訴: "這個拼圖太難了我不會~"  別說: "哪有~ 很簡單啦! 媽咪跟你一起拼"  試著說: "拼圖有時候真的讓人很頭大耶! 小小片的到底要怎麼玩啦!"
 
這個方式的優點在於,透過把情緒"文字化",家長可以輔助孩子把情緒用言語"抒發出來"。 這樣一來,這些負面情緒就不會在體內繼續醞釀發酵,後續孩子再用大哭、亂踢亂叫、搞破壞的方式表達。  我們不是鼓勵家長無限上綱的鼓勵任何脫序行為,也不認為爸媽應該在孩子抱怨不想喝玉米濃湯後立刻起身煮別的料理。 我們強調的是: "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   當然,有時候爸媽本身也快爆炸了,真的沒辦法理性面對孩子的抱怨跟"亂鬧"。  但親子溝通練習的最大好處就在於,因為這種狀況發生頻率真的太高(基本上天天上演),我們也就有無數"從新來過"的機會。 如果某一次真的不小心大失控,還是有許多"重新整理"與"CTRL+ALT+DEL"的機會來練習"接受並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