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感染疾病
腺病毒知多少 五分鐘了解腺病毒
2021-02-25
腺病毒知多少—五分鐘了解腺病毒
相信很多家長們一定都對"腺病毒"這個名字不陌生。  當家中的孩子同時出現發燒與喉嚨痛,就醫時身體檢查發現"喉嚨很紅﹑扁桃腺腫脹"時,往往很常聽到醫師說 "扁桃腺發炎,可能是腺病毒感染或是細菌感染"。  到底腺病毒是什麼,它又會引起怎樣的症狀呢?   此外,許多孩子除了喉嚨發炎外,甚至會合併眼睛發紅,或是一些腸胃道的腹瀉症狀。  這些表現到底是因為感染了腺病毒而共同產生,還是孩子其實是合併多重的問題呢?   今天,我們將回答上述的問題,並向大家介紹鼎鼎大名的"腺病毒"。
 
什麼是腺病毒?
腺病毒其實是指一群無包膜、雙股DNA的病毒。 在目前已發現的100多種血清型中,會感染人類的約有60種左右,且可根據血液凝集上的不同分為A、B、C、D、E、F六個亞群。 這些不同的亞群又可細分為許多不同的血清型,感染人體的數個不同的部位,包含眼睛、呼吸道、胃腸道、尿道、膀胱、腎臟、肝臟等等。 舉例來說,B群的3/7/21型與C群的1/2/5型為最常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血清型。 此外,A群的31型和F型的40/41型會導致嬰兒的胃腸炎、B群的11/34/35型造成出血性膀胱炎、腎實質發炎、D群的8/19/37則較常引發高度傳染性的角結膜炎。 腺病毒主要透過飛沫、近距離接觸、媒介物(毛巾、醫療器材等),以及糞口傳染。 除此之外,自然產的新生兒在經過產道時,也可能透過接觸母親的子宮頸口而感染腺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腺病毒感染通常為自限性(會自己慢慢好),且只會引起輕度至中度的症狀,卻也有報導過引起威脅到生命安全的少數個案(以B群血清型5、7、14、21為大宗)。
 
台灣腺病毒流行的現狀為何?
在台灣,腺病毒感染終年都會發生,約佔所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百分之5-10。  根據台灣疾管局與成功大學醫學院共同於2016年發表於”醫學”期刊的論文,統計2002-2013年分離出造成感染症的腺病毒血清型來看,台灣流行的血清型主要以B群的3型與C群的2型。  患者平均年齡為3.7歲(1.7歲-5.7歲),且男性佔比比女性略多(53% vs 47%)。  有趣的是,根據台灣疾管局統計2005-2015年的腺病毒感染數據,近幾年來,影響的病童年紀有漸漸升高的趨勢; 3-5歲與6-17歲的患者比率,從2005年的5成 vs 2成,轉變為2014年的4成  vs 3成。  至於腺病毒的血清型與患者年齡/症狀的關係,感染B群腺病毒的患者年齡較長,也較容易合併下呼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 B24% vs C6%),有較多胃腸症狀(B17% vs C3%),住院的比率B群也比感染C群的病人來的高(B33% vs C13%)。
另一方面,約有14.3%1-19%的患者會合併兩種不同的腺病毒感染,以B群3型加上C群2型為主。  另外13.1%的人會再額外感染第三種的腺病毒,以E群為主。  也就是說,在同一個病程中,孩子有可能會先感染C群的腺病毒,緊接著再感染B群或是E群,或是三種全部得到,使發燒與症狀持續的時間比一般其他的感冒病毒來的更長更嚴重。  有趣的是,腺病毒感染其實與病童本身是否有過敏有很大的關係。 根據臺大醫院小兒部於2017年發表於福爾摩沙醫誌的論文,學齡前兒童中,過敏兒同時得到多重病毒感染的機率比非過敏兒高出1.56倍,且腺病毒感染的機會比起非過敏兒更是高出了1.71倍。 不過,箇中的詳細機轉與因果關係目前尚待更多的醫學研究探索。
 
腺病毒感染會有怎樣的症狀?
剛剛我們提過,不同血清型的腺病毒會感染我們身體的不同部位,包含上下呼吸道、眼睛、腸胃道、泌尿道等。  就上呼吸道感染而言,包含鼻炎、喉炎、化膿性扁桃腺炎,而下呼吸道感染則是造成支氣管炎與肺炎。  以症狀來說,除了局部的流鼻水、喉嚨痛、咳嗽有痰以外,也有全身性的症狀如全身倦怠、頭痛、肌肉痠痛、肚子痛等類流感症狀也很常見。  一歲以下的兒童也可能因感染腺病毒而出現中耳炎。  要小心的是,不管是上下呼吸道或是中耳的腺病毒感染,都可能合併續發性的細菌感染,其中又以肺炎鏈球菌佔最大的比率。
腺病毒感染眼睛則會產生濾泡性結膜炎,通常會合併較輕微的喉嚨發炎與頸部的淋巴腺炎,可透過泳池水傳染。  眼睛較嚴重的感染則會影響角膜,形成傳染性角結膜炎。  臨床上會看到雙側的結膜炎與耳前淋巴結腫大,後續更會產生疼痛性角膜混濁(corneal opacity),導致長達四週的雙眼疼痛與視線模糊。  此外,腺病毒感染對我們腸胃道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根據統計,腺病毒F群40/41型感染佔嬰幼兒急性胃腸炎的5-10%,且會帶來長達8-12天的腹瀉。  不過,與其他型腺病毒感染不同的是,此類腺病毒腸胃炎的患者只有約2成會合併呼吸道症狀,發燒的溫度相對也比較低。
若是以年齡來劃分常見的腺病毒感染,我們可以發現腺病毒腸胃炎在5歲以下的孩子最常見。  而腺病毒導致的化膿性扁桃腺炎則佔所有3歲下兒童之化膿性扁桃腺炎的6-7成,且其佔比會歲著年齡上升漸漸下降。  也就是說,6-7歲的孩子若是出現化膿性扁桃腺炎,我們需要更小心的將其與細菌性感染做區分。  而腺病毒結膜炎或角結膜炎則最易影響10歲以下的孩子。
雖說腺病毒感染的症狀會比一般感冒嚴重,發燒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也會較高較長,大部分的患者在五到七天內都能獲得改善。  根據台灣馬偕醫院小兒部於2017年發表於”微生物、免疫與感染期刊”的論文指出,導致嚴重腺病毒感染(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須插管與呼吸器治療)的危險因子包含病人本身有神經疾病如腦性麻痺、肌肉萎縮、病人本身為早產兒,以及B群7型腺病毒感染。  根據台灣疾管局的統計,腺病毒B群7型的流行約以十年為一個循環,平常流行與社區的仍以B群3型造成的輕中度呼吸道感染為主。  台灣於2010-2011年間爆發的腺病毒流行中死亡的個案本身都有系統性/神經學疾病,且有7成都感染了B群7型腺病毒。  由此可知,這些極少部分腺病毒感染發展成嚴重肺炎,導致呼吸衰竭與死亡的個案都有特殊的條件,含系統性疾病與特定血清型的腺病毒感染。  對於一般本身無特殊疾病的患者來說,只要度過了發燒與症狀較明顯的急性期,絕大部分都會痊癒。
 
腺病毒要如何診斷與治療?
在閱讀過了那麼多有關腺病毒感染的資訊後,您是否有發現,雖然腺病毒感染感覺比一般感冒來的嚴重,疾病持續時間也比較長,但是其實單單從症狀上來看,很難在第一時間就確定到底是不是腺病毒感染。  此外,腺病毒造成的化膿性扁桃腺炎往往很難與細菌性(A型鏈球菌)扁桃腺炎從症狀與身體檢查上做區分。  更別提孩子在反覆高燒一陣子後,要判斷是否有合併續發性細菌感染,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了。  在過去,要做出百分之百準確的判斷往往完全只能靠醫師的臨床經驗。  現在,除了專業的臨床醫療經驗外,我們其實多了許多工具可以來幫助我們對於腺病毒感染做出早期、快速、與準確的診斷,如病毒抗原快速偵測、腺病毒特異性酶免疫分析(EIA) 、病毒培養、聚合酶連鎖反應,與更精細的血清型檢驗等。  其中透過免疫層析試紙化驗(immunochromographic assay)的方式,可快速偵測到腺病毒抗原,在數分鐘內告訴我們是否有腺病毒的感染,協助我們早期診斷出腺病毒感染。
    在治療方面,由於大部分的腺病毒感染疾病程度都屬輕中度,在五到七天,至多十四天內都會緩解,所以只要給予適當的症狀治療,待疾病進程過後即能恢復健康。  然而少數嚴重的腺病毒感染或是病患本身有免疫缺損的個案,則須用抗病毒藥物治療。 治療腺病毒主要使用抗巨細胞病毒的Cidofovir藥物。
 
要如何預防腺病毒感染?
一般來說,腺病毒是沒有疫苗可以預防的。  由於腺病毒可以在環境表面上(如水槽,毛巾等)長時間的存活,且酒精或是乙醇的清潔效果也不彰,要完全的消滅腺病毒需要靠氯/甲醛/高溫才能達成。  此外,感染腺病毒性腸胃炎患者的排泄物,在疾病痊癒後的好幾週內,都可持續在糞便中偵測到腺病毒。  若大人接觸到含有腺病毒的排泄物,很容易再透過手把病毒傳播下去給其他的孩子。   因此,預防腺病毒傳染的好方法便是在疾病進程中實施隔離,把腺病毒感染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分開,以及在處理曾腺病毒感染腸胃炎孩子的排泄物時確實使用手套。
腺病毒感染說嚴重不嚴重,但是真的發生了,往往會造成家長們極大的負擔。  長達五天以上的連續反覆高燒更可能導致人心惶惶。  其實只要早期診斷,過程中給予適當的退燒藥與症狀緩解藥物,在嚴密監控病程的前提下適時的判斷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與其時機點,就能有效的治療大部分的腺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