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專區
天旋地轉好可怕 淺談過敏與眩暈
2021-02-26
近年來,大家最關心的健康議題之一就是空氣汙染對我們的身體帶來的影響。  空氣中汙染物濃度上升,導致各地的空氣品質下降。 出現鼻塞、鼻水、鼻子癢、打噴嚏、鼻涕倒流、喉嚨不適,與咳嗽症狀的人數也持續居高不下。 除了過敏症狀以外,眩暈症發作的比率也節節上升。 今天,我們將跟大家簡介何謂眩暈症、造成眩暈的原因、常見的眩暈種類、導致發作的危險因子以及眩暈與過敏之間的關係。
 
何謂眩暈
要了解何謂眩暈,我們首先必須先弄清楚眩暈與頭暈之間的區別。 頭暈通常與一些內科疾病,如貧血、高血壓、急性感染、過敏,以及姿勢改變有關。 持續時間往往不會太長,且在內科疾病獲得良好控制、感染急性期結束、過敏獲得改善,以及放慢改變姿勢的動作後,就能改善。 而眩暈則是合併了天旋地轉的感覺,患者會覺得周圍的景物都在晃動,覺得“整個房間都在旋轉”。 此外,眩暈患者的視覺也會受到影響,使周遭的事物看起來變得扭曲變形。
造成眩暈的原因是由身體平衡系統失調所導致。您可能會覺得奇怪,一個平時都很健康的人,平衡系統好端端地為何會忽然失調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人體的平衡系統是如何組建而成的。 我們體內直接或間接影響平衡的器官包含眼睛(視覺) 、感覺神經(本體感覺) 、內耳前庭,以及中樞神經(大小腦)。 視覺提供了空間位置的概念,而本體感覺則是在四肢肌肉的神經末梢,接收身處位置、姿勢、平衡等相關刺激,然後將訊息反射作用於肌肉組織,促進運動協調。 又稱為”迷路”,包含耳蝸、前庭及半規管。 其中耳蝸含有許多聽覺細胞,為聽覺器官。 前庭(橢圓囊和球囊)與三條呈90度垂直的半規管則是專門負責平衡的平衡器。 前庭的橢圓囊和球囊主要負責感知重力的方向(靜態),而半規管則負責角加速度(旋轉)。 上述的平衡器官與感覺神經收集到的訊息最終都傳遞至中樞神經(腦幹,小腦與大腦),經整合後協調身體的動作,維持平衡。
 
眩暈分為哪幾種?
剛剛我們簡介了平衡系統的主要成員。 我們可以依據這些成員來區分出不同種類的眩暈: 中樞性、週邊性、與反射性。 中樞性眩暈源自大小腦之器質性問題,如出血/缺血性病變(也就是所謂的腦中風)與腫瘤等,持續時間往往較長,處置上也較麻煩。 週邊性眩暈則源自內耳病變與週邊感覺神經問題。 內耳病變造成的眩暈又以”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也就是俗稱的”耳石脫落症”最常見。 內耳中含有可以幫助感受姿勢改變的碳酸鈣結晶,又稱為耳石,正常位於內耳前庭球囊與橢圓囊內的黃斑部上。 若這些耳石脫落而沉積在半規管管腔中(以後半規管為主,約占80%),當我們頭部姿勢改變(彎腰、後仰、躺下、翻身、起身、往左/右/後方看)時,這些沉積的耳石便會在半規管管腔中移動,造成內耳神經電位變化以及影響半規管調節平衡的能力,造成眩暈。 後續將會針對導致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的原因與造成發作的危險因子做深入介紹。
另一個大家耳熟能詳,因內耳問題引起眩暈的疾病為”梅尼爾氏症”。 梅尼爾氏是因內耳淋巴液分泌與循環問題導致耳蝸部位出現內耳積液,使內耳腫脹,影響聽覺,造成耳鳴,也影響平衡系統造成暈感; 患者急性發作時會合併眩暈、耳鳴、聽力障礙等三種情形。 長期的反覆發作甚至會影響到聽力。 與感染較相關,導致暈眩發作的內耳病變則為”前庭神經炎”,與病毒感染及感染後續之發炎反應有關。 患者在最近一個月內往往有感冒病史。 與上述兩個疾病不同的是,前庭神經炎並不會反覆發作,不會合併耳鳴/耳脹/聽力障礙症狀,且連平躺不動時都會頭暈(與頭部轉動較無關)。 第三種反射性眩暈則是在曝露於視覺/位置/加速度等多重刺激時,也就是搭車/搭船/搭飛機時,眼睛/內耳/小腦對於訊息的處理產生衝突而造成的暈車/暈船/暈機的情況。 會隨著時間與刺激的消失而迅速改善。 接下來,我們將針對週邊性眩暈做更深入的探討。
 
造成週邊性眩暈的原因與危險因子
剛剛我們提過,最常見的週邊性眩暈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PPV),起因為內耳的耳石脫落,造成神經電位傳導異常與平衡機制失調,引發暈眩。 耳石好端端地怎麼會脫落呢? 在年輕人的族群中,約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患者在頭部外傷後開始出現BPPV; 而另外三分之二到一半的人與中老年患者的耳石脫落症則原因不明。 為了研究BPPV的成因,許多研究統計了BPPV患者的特性,發現BPPV的發生與年紀、內耳的感染/退化、偏頭痛、梅尼爾氏症、自體免疫疾病、骨質疏鬆和過敏有關。 然而,上述的發現仍然無法讓我們明確的知道某位患者出現BPPV的確切原因。 2014年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的美國論文針對BPPV患者族群,以性別區分,做了危險因子與相關共病的調查。 研究發現,血親中(父母/兄弟姊妹)有人曾患有BPPV會提高BPPV的發作比率,且差異達到統計學上顯著意義。 另外,BPPV發作也與季節相關,於春季與秋季達到高峰(28.2%於春季發作; 18%於夏季,28.9%於秋季,24.9%於冬季)。 值得注意的是,高達一半的女性BPPV患者同時患有過敏。 比起其他常見的共病(如: 高血壓、頭痛/偏頭痛、高血脂、耳部疾患、心臟問題、甲狀腺問題等)至少高出了一成的比率。 在男性BPPV患者中,也有高達38. 1%的比率同時患有過敏。 這篇論文的作者同時也把BPPV的季節性表現(於春秋較多)歸因與過敏的關聯性。 過敏患者的症狀往往在季節轉換時加重,同時合併BPPV的比率也相對的上升了。
另外,論文中也特別提到女性更年期與BPPV之間的關係,甚至認為更年期是BPPV的重大促發引子。 我們知道,更年期時女性雌激素下降,造成女性體內產生許多變化,提高發生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的比率。 此外,體內發炎物質濃度也隨著雌激素的下降而上升,使過敏與氣喘的發生率升高。 因維持耳石正常功能為雌激素的作用之

一,當雌激素濃度下降時,發生BPPV的比率也隨之升高。
與BPPV相比,梅尼爾氏症的發生比率較低(約只佔眩暈病患的一成以內)。 患者發作時表現特殊,除了眩暈外,還會同時合併耳鳴與聽力障礙,且長期發作會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傷。 造成梅尼爾氏症的原因包含基因遺傳、腦外傷、感染後遺症、自體免疫、新陳代謝問題,以及過敏造成的內耳淋巴液分泌與排泄失調。而前庭神經炎的起因則誠如我們剛剛提過的,與病毒感染及感染後造成的發炎反應相關。 這些感染與發炎反應會使前庭神經功能受損,患者往往需要幾週的時間才會完全恢復平衡感。
 
週邊性眩暈與過敏之間的關係
在上一段文章中,我們快速的介紹了造成BPPV與梅尼爾氏症這兩種較常見的週邊性眩暈的原因及其促發/危險因子。 在諸多的促發/危險因子中,又以過敏為最常見,也最容易透過藥物和調整生活模式來改善。接下來我們將針對BPPV與梅尼爾氏症與過敏間的關聯性做更深入的討論。

早在1952年,診斷PPV的始祖Dix與Hallpike博士就指出,BPPV發作與鼻竇發炎/感染密切相關。 2004年美國貝勒醫學院耳鼻喉部也指出,除了頭部外傷以外,BPPV的發生與急慢性鼻竇炎或是上呼吸道感染有正相關。 這些發現合併剛剛我們提過的,BPPV好發於春秋的特性,都與過敏密不可分。 在過去我們曾向大家介紹過敏的病生理學,以及過敏患者黏膜因發炎物質增加,造成局部水腫與黏膜腫脹的狀況。 因腫脹的黏膜提供了細菌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過敏患者鼻腔與鼻竇黏膜的帶菌比率也比不過敏的人來的高。 高帶菌率也使得普通感冒後產生續發性細菌性鼻竇炎的機率升高,甚至發展為慢性鼻竇炎。 這些族群不但有更高的機會得到BPPV,其暈眩的症狀、持續時間、與復發率也可能比沒有合併過敏的族群來的高。

另一方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表與 “當代耳鼻喉科與頭頸外科評論”期刊的一篇論文深入的剖析了梅尼爾氏症與過敏間的關係。  論文指出,梅尼爾氏症患者種有高達58%有過敏史,且有約四成的人肌膚過敏測試結果為陽性。 這些患者的免疫反應往往是過激,且體內的E型免疫球蛋白/免疫複合體/細胞界白質/自體抗體濃度也高於正常值。 作者更提到,過敏與梅尼爾氏症之所以常並存,與內耳球囊與橢圓囊內的發炎物質堆積有關。 當循環系統中的免疫複合體進入上述的內淋巴液囊後,導致局部發炎物質增加,改變了局部滲透壓,造成水腫,干擾平衡。 若是合併過敏原曝露或是病毒感染,上述的作用便會被加重,造成更嚴重的暈眩、耳脹、耳鳴等症狀。 在文章的最後,作者也建議透過避免過敏原曝露與控制過敏症狀的方式來協助減輕梅尼爾氏症發作時的症狀以及減低發作頻率。 另一篇較早期發表於”美國頭頸耳喉外科學期刊”的研究針對113位梅尼爾氏症患者做了減敏治療與過敏控制,並與其他24位未治療過敏的梅尼爾氏症患者作比較,發現暈眩和聽力皆在治療後獲得更良好控制。 48%的患者暈眩發作次數顯著下降,且61.4%患者的聽力維持穩定,甚至出現進步。
 
眩暈該如何診斷與治療?
一般來說,中樞型眩暈的診斷需先排除較常見的週邊型眩暈,如BPPV/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等。 與中樞形眩暈漸進性與持續性的發作相比,週邊型眩暈常會突發性發作,持續時間相對較短,且可能會反覆發生。 此外,因腦缺血/出血或是腫瘤相關的中樞型眩暈,常會合併麻木或是面部/肢體無力等症狀,較少會出現耳鳴/耳脹/聽力受損。 醫師可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後續安排眼振/平衡功能/灌冷熱水來對眩暈進行鑑別診斷。 若排除了週邊形眩暈,則需要安排腦波/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影像學檢查,以便進一步的治療。

與中樞型眩暈相比,週邊型眩暈症狀雖然不一定比較輕微,但本質上的危險性卻相對較低。 只要接受妥善的治療和積極預防,症狀往往能有所改善。 最常見診斷BPPV的方法為“Dix-Hallpike姿勢變換檢查”。  檢查時我們會讓患者坐在床上,頭轉向一側後迅即躺下且頭部會低於床另一端; 這時患者會出現嚴重的眩暈伴旋轉性眼球震顫。 我們可觀察眼振的方向來辨別BPPV產生的位置: 逆時鐘眼振表右耳後半規管BPPV,順時鐘眼振則表左耳後半規管BPPV,且可誘發出眼振的一側為患側。 當BPPV急性發作時,治療的方法為簡易的“耳石復位術(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CPR)”,藉著身體頭部姿勢之改變和重力的作用,使脫落之耳石從半規管重新歸位到內耳前庭之橢圓囊內,成功率約為80%。  梅尼爾氏症與前庭神經炎則主要以症狀與病史詢問來診斷。 除了出現眩暈/耳鳴/聽力障礙三大核心症狀以外,梅尼爾氏症患者常合併家族史與過敏。 前庭神經炎則與前驅上呼吸道感染密切相關,若患者在眩暈發作前曾出現感冒症狀,且之前沒有反覆眩暈的病史,我們就能合理推論前庭神經發炎導致了眩暈的發生。
最後,反射性眩暈,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動暈症,主要源自於視覺與前庭感覺訊息傳遞與處理間的衝突。 這類的暈眩由搭乘交通工具(車/船/飛機)或是觀看晃動的影片而引發。 我們可以透過服用抗組織胺/抗膽鹼類/多巴胺阻斷劑等藥物,透過減少末梢神經敏感性/抑制中腦邊緣系統活化/抑制前庭神經到腦部的傳導等作用,來達到止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