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腸胃疾病
家中寶貝哭不停_ 帶您認識 _嬰兒腸絞痛_
2021-02-26
不論是新手爸媽、平日工作繁忙的雙薪家庭、甚至是有好幾寶的歡樂家族,一定都會在有新成員到來後、面臨這個問題: 小寶寶忽然沒來由地不停哭鬧。 在排除了尿布濕、肚子餓、發燒、咳嗽鼻水拉肚子…等種種原因後,寶寶仍然哭不停,怎麼樣安撫都沒有用。 劉醫師在門診時就碰到好幾位憂心忡忡、筋疲力盡的父母與阿公阿嬤,帶著在不哭鬧時看起來就完全活潑正常的嬰兒前來求助。 他們最常說的就是:  “醫師,你不要看他現在好好的、吃得好、活動力也好。 其實在家的時候,尤其是我們大人準備就寢之前,就會開始哭鬧不休。 需要花好多心力去安撫。 好不容易睡著了,隔天起床後卻又全部重演一遍。 我們真的快要崩潰了!”  當然,造成小嬰兒哭的原因有非常多,包含較一般的吃喝拉、想要人關心、太冷或是太熱,以及較嚴重的生理疾病,如上下呼吸道/腸胃道/泌尿道感染、腦膜/腦炎、骨折、眼睛問題、腸套疊、腸阻塞、肛裂、睪丸扭轉、疝氣等。 然而,當我們排除了上述所有問題,卻仍然觀察到嬰幼兒每日出現反覆的哭鬧,就必須考慮所謂的 “嬰兒腸絞痛症候群”。 今天,我們將與大家介紹何謂嬰兒腸絞痛、導致腸絞痛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處理並改善。
 
何謂嬰兒腸絞痛?
所謂的 “嬰兒腸絞痛”譯自英文的”infantile colic”。其中的”colic”事實上用於形容嬰兒出現過度哭鬧、易怒、且煩躁的表現。 根據美國小兒科學會發表的學術文章指出,嬰兒腸絞痛是指健康的嬰兒因為某些不知名的原因出現無法被安撫之哭鬧。 這類的哭鬧是良性且自限性(會自己好)的。 在早期,診斷嬰兒腸絞痛的標準可以參考以下“三的準則”: 一天哭鬧時間超過三個小時,一週發生超過三次,以及持續時間超過三週。 而到了2006年,專家學者們對於嬰兒腸絞痛卻下了新的定義: 健康的嬰兒持續一週以上出現煩躁與哭鬧的狀況,就可以算是嬰兒腸絞痛。

據統計,全世界平均約有一至四成的嬰兒會發生嬰兒腸絞痛,且往往從四週大的年紀開始發生,到了三到六個月後才會慢慢改善。 有些孩子的腸絞痛甚至到了一歲左右才會消失。 腸絞痛的發生率在男女寶寶中是差不多的,且與餵食方式(母奶或是配方奶) 、出生週數、或是社經地位無絕對相關。 在過去,曾有學者指出喝母奶有利於減少腸絞痛的產生,不過近幾年的研究都顯示,喝母奶或是配方奶其實並不會影響腸絞痛的發生率。

讀到這裡,不知道您是否有發現嬰兒腸絞痛的定義其實並非嬰兒因為”腸胃道不適引發了絞痛而引起哭鬧”,而是單純的嬰兒長時間、反覆、且長期的出現無法被安撫之哭鬧。 沒錯,雖然名為 “嬰兒腸絞痛”,真正引起嬰兒哭鬧不休的原因卻不只有腸道問題。 事實上,導致嬰兒腸絞痛的確切原因至今能是未知的。 據統計,約有百分之五以內的嬰兒腸絞痛源自於確切的器質性疾病,包含便祕、胃食道逆流、乳糖不耐、肛裂、硬腦膜下血腫、或是嬰兒偏頭痛。 而其餘的原因則以腸胃道過度蠕動以及發炎物質增加(腸胃道收縮與放鬆強度及活動度增加)為大宗。美國德州大學醫學院發表於小兒科期刊的研究以及2015年發表於杜拜小兒科年會的論文就指出,患有嬰兒腸絞痛的嬰兒腸道內嗜中性白血球與發炎物質較多,且腸道內也有較多會引起泌尿道或是全身性感染的腸內菌(如Klebisella species)。
 
哪些孩子比較容易有嬰兒腸絞痛?
根據頂尖實證醫學資料庫Cochrane library於2016年針對嬰兒腸絞痛發表之系統性分析學術論文指出,是否罹患嬰兒腸絞痛受以下三種因素影響:
1. 過敏體質:
早在1980年代開始,就有研究指出對於食物(特別是配方奶內含有的牛乳蛋白質與母奶內的蛋白質)過敏的孩子、比沒有過敏的族群更容易發生腸絞痛。 歐美的三篇大型研究也統計出,約有四分之一患有中重度腸絞痛的孩子之症狀與攝取牛奶和蛋白質有關,且症狀在避開牛奶與乳類蛋白質以後明顯的獲得改善。 對於這類孩子來說,嬰兒腸絞痛往往是他們異位性體質展現的第一個症狀。

2. 乳糖不耐:
有些孩子因體內缺乏乳糖酶而無法妥善的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導致醣類在腸道內發酵,使腸道內的氣體增加,造成腸道腫脹,導致疼痛。 此外,乳醣與乳酸在腸道內也會使靜水壓增加,使更多的水分進入腸道內,加重腫脹的情形。

3. 腸道內菌落差異:
歐洲學者Savino於2010和2013年發表的學術論文指出,患有嬰兒腸絞痛的孩子腸道內菌落中含有較高比率的兼性厭氧菌(如大腸桿菌等)與需氧的幽門桿菌,以及較低比率的乳酸桿菌。 在過去,曾有學者指出母奶內涵有所謂的 “益生元(prebiotics)”,也就是一種無法被消化的低聚醣,能夠選擇性的幫助腸內的特定菌種,特別是比菲德氏菌繁殖與定殖。 不過,腸道內的菌落還受許多其他先決條件和環境因素影響,如生產方式、產後是否施行肌膚接觸的母嬰親善、出生幾週內是否完全喝母奶、醫院和照護者甚至是餵食工具的選擇等。
 
要如何診斷嬰兒腸絞痛?
要診斷嬰兒腸絞痛,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排除其他可能導致嬰兒哭鬧不休的原因,特別是一些會導致嚴重後果的病症,如感染以及外科急症(睪丸扭轉、腸套疊、急性闌尾炎等)。 當家中的寶寶哭鬧時合併以下的警戒徵召,就暗示了伴隨的哭鬧並非因良性之嬰兒腸絞痛所引起的,而是有潛在的其他病症:
1. 嘔吐或是噴射型腹瀉:
    需要排除腸胃道器質性疾病,如胃食道逆流、先天性巨結腸症後群
2. 腹脹:
    需排除腹部腫瘤、肝脾腫大、先天性巨結腸症、腸道扭轉不良與腸扭結、壞死性腸炎
3. 陰囊或是鼠蹊處腫脹:
    需排除嵌入型疝氣及睪丸扭轉
4. 發燒:
    需排除急性中耳炎、急性闌尾炎、菌血症、心內膜炎、腦膜炎、骨髓炎、肺炎、泌尿道感染、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5. 全身倦怠:
    需排除水腦症、腦膜炎、敗血症、硬腦膜下血腫
    當我們排除了比較緊急的病症,且在臨床上符合”三的準則”(一天哭鬧時間超過三個小時,一週發生超過三次,以及持續時間超過三週)或是健康的嬰兒持續一週以上每天出現煩躁與哭鬧,就可以有自信的判斷: 造成小寶寶哭鬧不休,難以被安撫的原因,就是”新生兒腸絞痛”。 臨床上常出現的徵狀包含: 哭鬧到滿臉通紅、腹部因腸氣增加而鼓脹、哭鬧時踢動與抬起雙腳、排氣增加等。
 
嬰兒腸絞痛該如何治療與改善?
因為嬰兒腸絞痛是一個良性且會自己好的疾病,就算什麼都不做,對於孩子的健康和往後的發展也不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然而,面對哭的聲嘶力竭的孩子,照護者的身心理壓力是不容忽視的。 在2004與2012年,美國和澳洲針對嬰兒腸絞痛的研究報告都曾指出,哭鬧不休的孩子會增加父母產生短期焦慮和憂鬱的發生率,甚至可能提高嬰兒暴露於嬰兒搖晃症候群(施加於嬰幼兒童頭部劇烈的來回搖晃帶來的腦損傷,癱瘓,抽搐痙孿等不良後果)的風險。

除了對於父母造成巨大的生心理壓力外,據統計,嬰兒期腸絞痛患病兒童追蹤10年後有高達13%會得到過敏性鼻炎、11%會得到哮喘性支氣管炎、15%會發展出異位性溼疹、7%會得到蕁麻疹、以及11%會對特定的食物過敏。 另一方面,嬰兒時期腸絞痛之患病兒童追蹤10年後也有更高(5倍以上)的機會為睡眠失調所苦。 因此,能夠在早期給予症狀緩解與提供改善的方案,勢必能夠幫助爸媽與孩子免於嬰兒腸絞痛帶來的情緒壓力、生理不適、和對未來的不良影響。

目前較被廣泛使用於治療和改善嬰兒腸絞痛有下列方法:
1. 飲食調整
    因統計顯示母乳哺育和喝配方奶的孩子發生嬰兒腸絞痛的比例相當,故母乳哺育的孩子應持續喝母奶。發表於小兒科學期刊的一篇澳洲研究指出,餵母乳的媽媽若是從飲食中屏除掉牛奶、蛋、花生、堅果類、小麥、豆類、和魚類,則可減少孩子一天哭鬧不休的時間共137分鐘。 後續的大型分析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且顯示在孩子六個月大後,媽媽便可恢復正常飲食。 另一方面,喝配方奶的孩子若是出現嬰兒腸絞痛,則可考慮更換配方奶。澳洲的一篇大型系統性分析指出,將一般配方更換成水解(包含部分水解、大部分水解、全水解)配方後,孩子哭鬧不休的時數明顯的下降了。 在孩子達三到六個月大後,便可慢慢地將水解配方改回原配方。
2. 症狀緩解藥物
    對於症狀較嚴重的孩子,一些腸胃解痙藥物如Dicyclomine (Bentyl),消脹氣藥物如Simethicone (Kascoal),和氫離子阻斷劑或許有助改善症狀。 據統計,給予解痙孿藥物後,有六成以上的孩子症狀可獲得改善。 此外,針對哭鬧焦慮的孩子,適時的給予一些抗組織胺具有降低發炎反應與鎮靜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症狀。
3. 益生菌
    針對嬰兒腸絞痛最廣為人知,擁有最多大型臨床研究證實效果的非洛德乳桿R菌DSM 17938株(Lactobacillus reuteri strain DSM 17938 )莫屬了。 目前共有兩篇大型整合分析研究、一篇系統性論文、與數篇臨床試驗論文都證實了每日補充洛德乳桿R菌可改善嬰兒腸絞痛,且改善幅度達到統計學顯著意義。 洛德乳桿R菌會產生一種名為”reuterin”的物質,能夠抑制數種病原菌(含格蘭氏陽性與陰性細菌,酵母菌,黴菌,寄生蟲)的生長與繁殖。 此外,洛德乳桿R菌更可以調節免疫反應。
    舉例來說,格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中含有所謂的”脂多醣”類內毒素,可刺激免疫細胞(巨噬細胞,白血球)釋放細胞介素,如介白質-1、介白質-6、和腫瘤壞死因子alpha等。 洛德乳桿R菌DSM17938能夠降低上述細胞介素的製造,進而減緩細菌對於我們腸道內組織的破壞,降低腸道黏膜的發炎反應。 研究顯示,連續服用洛德乳桿R菌一週後,嬰兒每天哭鬧不休的時數降低了76%,且在連續使用三週後,有高達96%的受試者的症狀都獲得改善。 此外,家長評估之嬰兒腸絞痛嚴重度也在服用洛德乳桿R菌後減輕。 除了對於嬰兒腸絞痛具療效外,洛德乳桿R菌也被證實對於急性腸胃炎、腹瀉、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痛、嬰兒胃食道逆流,與壞死性腸炎之預防都有正面的效果。
4. 復健
    針灸,整骨,按摩等方法都曾被認為能夠改善嬰兒腸絞痛,不過臨床試驗與研究目前並未發現統計上具顯著意義的效果和結論。
5. 草本療法
    在1990年代與2012年都曾有歐洲與南美洲的論文指出草本療法,如薄荷與花草茶(茴香、洋甘菊、馬鞭草、檸檬、甘草等)能夠降低嬰兒腸絞痛導致的哭鬧時數。 不過,確切的使用方式與劑量仍待後續研究發現。